政信,即政府的信用、政府的筹资能力。政信的基础是政府的财力,而政府的财力壮大是一个系统工程。

 

二十大已经召开,建设中国式现代化,全体人民共同富裕,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,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地方政府使命光荣、责任重大。

 

在地方政府缺钱又要干事的背景下,单就单个具体项目研究资金筹集、融资模式,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缺乏意义,往往也是困难的。

 

解决地方政府的财力壮大和经济发展问题,必须有更高的站位、更广的视野,必须转变思维,重塑逻辑,全面统筹改革、增长、建设和稳定等任务,运用新理念新方法,进行全局性的、根本性的设计和推动。

 

这就是薄著老师提出地方政府政信发展超级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,即:

 

(一)地方政府如何利用有限的财力,撬动金融,促进融资、基建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财力培育、财力壮大;

 

(二)城投企业如何通过市场化融资实现政府的施政目标,同时做大做强自己;

 

解决上述问题,也就是,

 

(三)银行和建企如何以专业能力获取政府业务,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。

 

这也是我们对于许多地市县大体量的建设工作,其资金筹集问题,并不局限于单个具体的项目如何融资,而是站在全域、全资产、全资金、全工具的视野,通盘考虑、统筹规划。

 

以上思维,其实早已体现在信贷白话3年前发布的《地方政府合规筹资33条路》里。

 

2022年,我们已将这一系统方法升级为《地方政府政信发展39条路》,在庆祝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,现公布其概要,以飨读者和各方人士。

 

地方政府政信发展39条路

 

一、做大做强城投

 

1、以资本金注入、经营性资产注入,资源整合、归纳合并等方式,做大做强城投,城投以国企身份投资和服务于当地建设,完成政府施政目标。

 

2、城投转型、提高经营能力和市场化融资能力,多方筹集资金,投资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。

 

3、合理布局城投资产和业务结构,发挥城投互相引流的作用,做大经营规模。

 

4、规划有经营收入的基础设施项目,以转型后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城投为主体,以项目的经营性收入开展市场化融资。

 

5、其他符合以财政性资金支持《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行业投入的指导意见》(财建[2017]743号文)的模式。政府合规给予国企资金支持。

 

6、结合两类国资改革,优化产业、企业、资源、资产组合,城投归并、整合、上收,提高城投信用评级、增大城投经营收入,扩大其市场化融资能力。

 

二、增加经营收入和可融资性:

 

7、深刻分析区位优势、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,规划具有市场吸引力的项目,做好招商引资和产业导入。金融机构可利用全系统的产业分析和客户资源予以协助。

 

8、根据资源、财力、产业情况,合理配置项目的公益性、准公益性、商业属性,综合运用政府投资、商业开发、广义政企合作等方式,并考虑资金的滚动可接续性,系统筹划区域投融资活动,获得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。

 

9、合理确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的价格,适当延长运营期限,增加项目的可融资性,以及对于社会投资者的吸引力。

 

10、挖掘、增加基础设施项目的商业价值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考虑市场需求,增加商业用途。即使是欠发达地区,只要当地有人民,哪怕人民社保也靠转移支付,只要能把人民的消费留下来,就是很大的功绩。

 

11、做好区域跨行业跨平台跨所有制的投融资规划。合理合规配置各类资源,提供土地使用,赋予专营地位等,使项目具有可融资性。

 

12、利用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,做好土地资源保护,并获取资金。通过一定的政策,将指标转让收入作为公益性项目的收入来源。

 

13、利用好乡村振兴政策和农村土地流转、三权改革等政策,通过打通农村居民融资,返哺公共项目。

 

14、通过城乡一体化运营、厂网一体化运营、产城融合、公共服务与商业运营结合等肥瘦搭配的方式,以及以上带下,高评级主体统一授信等方式,配合政府以资本金注入、资源注入、财政补贴等方式,探索解决农村公路、供水、污水和垃圾处理,文化公园、体育公园等准公益性项目的建设资金问题。

 

15、根据片区土地现状和产权情况,灵活运用国家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,规划旧改、城市更新、TOD、EOD、矿山生态修复、新型产业用地、工改工、工改商、退二进三等项目,增加项目的自平衡,以项目的自平衡开展融资,扩大开发建设资金来源。

 

16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、以土地开发的终端产出(地上经营,上盖物销售、租赁、经营收入)为还款来源,而开发的符合商业逻辑的、注意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合规的融资模式。

 

17、通过区域内综合平衡乃至跨片区、异地平衡的方式,配合政府的支持资金、专项债等,结合项目经营收入和居民的投入,筹集老旧小区改造资金。

 

18、以未来社区理念,增加片区的智能化、生态化、舒适度及和谐性,合理变更容积率、绿化率计算方式,增加项目可开发面积,结合居民为美好生活愿意承担的经济支出,实现项目自平衡,筹集资金,开展更高层次的老旧小区改造。

 

三、合理搭建模式

 

19、以规范的ABO模式,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,结合政府有限支持,实现企业市场化融资。

 

20、变政府投资、涉嫌垫资的“F+EPC模式为企业投资的“投资人+EPC”模式,变垫资为投资,以项目的经营性和政府的合规支持回收项目投资和融资。

 

21、运用好特许经营模式。全面理解投融资改革,实事求是运用PPP及特许经营等多种模式。

 

22、有限、合适的范围内运用政府购买服务和采购工程模式。2016年初,我们首先发现了政府购买服务模式,提出了9大风险及12项风控措施。2017年财政部87号文之后,政府购买服务基本叫停;棚改也在住建55号文后叫停。但部分真实的购买服务以及土地征迁安置补偿以及3年期内的政府采购工程仍有操作空间。2020年3月财政部公布《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》为此提供了依据。

 

23、根据项目的收入特征,组合运用不同的融资模式。对于项目的基础设施和运营服务,可采用“专项债+市场化融资”、“专项债+PPP”等模式分别满足资金需求。

 

四、用好融资工具

 

24、运用好银行贷款、项目贷款、供应链融资,以及各种专项支持贷款,如绿色金融贷款、城市更新贷款、旧厂改造贷款、搬迁改造贷款、水利基础设施贷款、交通基础设施贷款、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贷款、支持专精特新贷款、支持制造业强国战略贷款、设备更新改造贷款等等,研究政策,确定主体,对接项目。

 

25、运用好交易所融资工具和交易商协会融资工具,发行公司债和融资券。运用好发改系统各类债券和融资工具,发行企业债和项目收益债。

 

26、在人民币币值调整到位的情况下,可考虑发行部分境外债。

 

27、设立按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的担保公司,利用好市场化的担保、增信工具。

 

五、多方争取资金

 

28、高度重视专项债发行工作,全力以赴争取专项债资金,金额能大则大、越多越好。

 

29、合理规划专项债项目,充分挖掘项目经营性,合理确定项目主体和立项主体,合理利用“专项债+市场化融资”模式。

 

30、积极争取资本金贷款(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)以及配套项目贷款。

 

31、根据政策导向和当地实际情况,根据“资金跟着项目走”的要求,狠抓项目规划和项目储备,建好项目库,坚持以项目引资金。项目尽量做实,项目数能多则多。

 

32、分析中央补短板、稳增长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、适度超前投资基建的各项政策,以及支持乡村振兴、生态环保、海绵城市、城市更新、文化体育等等政策,了解投资重点,争取资金支持;

 

33、政府与社会投资者采用股权合作方式,政府少分红或不分红,提高对社会投资者的吸引力,从而为本地建设和发展引入资金。注意:引入社会投资者,不是只能采用狭义PPP模式。

 

34、合规运用PPP模式。不适合PPP模式的项目主动退库,腾出额度用于合适的项目。2015年我们就是这个意见。2023年,在其他“创新”模式受挫的情况下,随着PPP规范文件的出台,PPP模式有望迎来一定程度上的复苏。

 

七、投行思维运作,循环壮大财力

 

35、政府财政变成本会计为市值会计、收支会计为经营会计、政府会计为投行会计思维,变资源为资产、变资金为资本,运用资本市场运作财力、壮大财资。

 

36、盘点政府辖区内的国资和业务,对于适宜盘活变现的存量资产,考虑以TOT、ROT、TOO,转让股权、转让经营权、引入投资者等方式,转让变现,壮大财力;对于符合政策的,开展以未来收益为支持的融资:资产证券化,基础设施REITs、ABS、ABN、REITs等,壮大财力。

 

37、以壮大的财力投资于有增长潜力的城投国企,形成新的国有资产国有股权。

 

38、以壮大的财力,支持产业投资基金,投资于新型产业高增长企业,既招商引资、孵化上市企业,又形成有上市溢价变现价值的国有股权。

 

39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非上市渠道,变现国资国股,实现产业留在本地,国资溢价退出,财力增收壮大。用壮大后的财力再去支持符合导向、具有潜力的项目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财政的下一轮溢价壮大做好储备。